阿特光年選書人 -黃長春-

 
 
 

黃長春/雄獅美書編輯

1996年臺大歷史系畢業後,進入「雄獅美術」擔任編輯迄今。編輯【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油彩‧熱情 陳澄波》(林育淳著)、《空間‧造境 陳其寬》(鄭惠美著)、《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彩色珍藏版) 》(蔣勳著)、《Look!米勒爺爺的名畫》(黃啟倫著)、《藝術魔法書—兒童西洋美術鑑賞入門》(黃啟倫著)等多本入圍金鼎獎,並獲「好書大家讀」年度好書。著有《美的顯影:雄獅美術珍藏照片輯》(2017年書展大獎入圍)。《人間福報》「珍貴的台灣文化記像」(2015)、「美的顯影」(2017)「藝之至」(2017)專欄作者。以黃瑪利亞/黃瑪利之筆名,於《天主教周報》發表多篇文章

-
書單

《中國美術史稿》李霖燦
《藝術欣賞與人生》李霖燦
《神遊-古今第一山水畫》李霖燦
《獨秀-中國名畫之最》李霖燦
《三絕-中國詩書畫》李霖燦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
《人間清曠》李賢文
《美的軌跡》李賢文
《文山春秋》李賢文
《後山有愛》李賢文
《台灣雲豹回來了》李賢文
《節氣24帖/疫情下的創作》李賢文
《新譯莊子讀本》黃錦鋐
《蘇東坡傳》林語堂
《蘇東坡新傳》李一冰
《新譯蘇軾文選》滕志賢
《新譯金剛經》徐興無

-

給讀者的一封信


在藝術靈眸的洞見中,成為「命好」的人

在現世異鄉的生命旅途中,我們都需要屬靈導師的指引與陪伴。對我而言,「閱讀經典」是飽飫自己精神的重要方式,和吃飯一樣,是必要的。同時,這也是和不同時代與異地文化的作者們,成為好友知己的一種方式。透過閱讀,我們不曾孤單,也不致迷失方向,因為智者的靈魂,時時與我們同在,與我們傾心交談,提升我們的「心靈視野」,俯瞰宇宙歷史的全面真相,更引導我們返樸歸真,回歸心靈真正的原鄉。

雄獅星空邀請我當「選書人」,我不敢當,僅就26年的編輯生涯,分享一點讀者與作者教我的事,從前者的購書反映,以及後者的寫作與創作的分享中,反省何謂「經典」的真義,同時也思考自己的編書方向,是否合於真理的範疇。因為,唯有讓「真理」臨在自己的腦海中,才能夠擁有洞見時空的全境視野,「看見」生命中那不可思議的實相。


學會藝術欣賞,會成為命好的人

就雄獅圖書的銷售而言,李霖燦(1913-1999)的《中國美術史稿》、《藝術欣賞與人生》、「導讀故宮名畫精粹」三書《神遊-古今第一山水畫》、《獨秀-中國名畫之最》、《三絕-中國詩書畫》,自1980年代出版來,一直是市場的長銷書。為何?是因為書中介紹的都是中國歷代的明星之作,所以才受人歡迎嗎?

其實不僅只於此,更重要的是,它們被讀者需要,因為書中所述的,都是與追求幸福的人生之道有關。

自稱為「永遠的博物館員」──前故宫副院長李霖燦,不斷在其著作中,為我們培育一雙「藝術的靈眸」,教我們欣賞中國的山水、花鳥、魚藻、畜獸畫與人物畫等題材之美外,也引導我們從古人的筆墨之中,領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經》)與「觀萬物生意」(宋儒)。

就以北宋文同(1018-1079)的〈墨竹圖〉為例,李霖燦說畫中墨竹完全在強調百折不撓而復蘇的生動姿態,使畫中充滿了生趣和生意。一枝勁竹生長於千仞懸崖,先是俯首屈服於現狀,然後再向上昂仰,展現一股旺盛的「生之意志」。

李霖燦強調大藝術家亦即大思想家,因為他們在思想內涵之上,加了一層甜美的藝術糖衣。書畫研究者盧廷清教授是李霖燦的學生。他曾與我分享,李霖燦老師生前曾說過:「學會了藝術欣賞,會成為『命好』的人。」因為在藝術的詩情、畫意與哲思之中,人人可以洞見生命的真諦,掌握人生的真理與智慧。


氣韻生動與內在的本質

曾有一位讀者朋友反應,他很難進入中國美術史領域的書籍,因為有很多的詞彙都太古典,而不夠現代化,例如他實在不懂為何要以「氣韻生動」四個字,來作為評介畫作的標準。同時,他也反應,到底什麼是「氣韻生動」?

這是個好問題,藝術欣賞的感受,有時只能意會,而不太能以精準的文字言傳。思想家徐復觀(1904-1982)在《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就以好長的篇幅解釋「氣韻生動」。他說:「中國繪畫不離『自然』以言『氣韻』。」

所謂的氣韻生動,徐復觀認為,畫家在描繪對象物時,除了要掌握其外在的形,也要以自己的精神,深入到對象物的內在本質。在全神貫注的繪畫過程中,以一種內在的神遇,為對象物傳神。

的確,這也就是為何有人說山水畫是文人之胸中丘壑,而蒙娜麗莎是達文西的自畫像,我認為這是有道理的。創作者畫的雖是「他者」,但其實早已注入「自己的精神」。

從《中國藝術精神》旁徵博引大量的歷代畫史、畫論及西方哲學、美術書籍看來,可以感受到徐復觀治學的嚴謹與著述的宏觀。書中,他引清朝畫家鄒一桂(1686-1772)《小山畫譜》卷上:「今以萬物為師,以生機(即生意)為運。見一花一萼,諦視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則韻致風采,自然生動,而造物在我矣。」(P193)

這段話,讓我們明白,中國藝術的精髓就在「觀萬物生意」。在觀的過程中,是靜定的諦視而熟察之。也就是說,畫者在靜觀自然萬物的同時,亦回歸到內在的本質,於淨化的心靈中,「忘我」地與萬物合一,成為一體。如此呈現出的畫作,便自然生動,神韻有致。而這也是畫作感動人心的關鍵所在。


用「畫」的角度取代用「看」的態度

我在雄獅美術擔任編輯26年歲月中,見證了發行人李賢文先生的藝術創作歷程。1996年,他以〈結束是另一生機的啟端〉一文,結束《雄獅美術》月刊25年歷史。停刊後,他開始走訪山林,創作寫生,作為尋回年少時期,那顆熱愛大自然寫生的初心。他從印度、拉達克、西藏、大陸,最後回歸至臺灣本島的壯遊旅程中,留下了許多感動人心的水墨作品,同時也出版《人間清曠》、《文山春秋》、《後山有愛》與《台灣雲豹回來了》等創作自述。

他的水墨是用「心」畫出來的。他曾感性地說:「我驚奇不已的發現,當我用藝術的眼睛看世界時,世界卻回我以文學的想像。」其藝術靈眸就隱藏在他的初心內。他在中壢自家後院中,種了一棵紅茶花樹,高約一層樓。每逢春季時,千花一樹的美麗盛景,吸引了他寫生的慾望。但,如何寫生這千花一樹的盛景?在細描與寫意之間,如何掌握?他在《人間清曠》一書中說:

「就在仔細的看,慢慢的畫之間,內心彷彿也有難言的喜悅;因為用畫的,所以看的速度變慢了,因為速度變慢,許多細節突出了,以前看不到想不到的,現在忽然出現了。用『畫』的角度取代用『看』的態度,一朵花裡,隱然有一個全新的世界。」

是的,在寫生茶花時,李賢文以『畫』的角度取代用『看』的態度,他凝神專注地,將自己的精神投入到花裡的世界。在靜觀之中,他喜樂地洞見到生命的全境,從種子的萌芽、生根、茁壯、開花,再到花兒凋謝,把自身最後的養份,回敬給生養它的土地。在這幅作品中,我們不僅見到了春天的生生不息,也洞見到天地間以愛還愛的無私奉獻。

2020-2021年疫情嚴峻期間,李賢文以其「藝術靈眸」及生動彩筆,吟詠讚頌自家庭院一草一木,進行二十四節氣的時間之旅,並出版《節氣24帖——疫情下的創作》一書。在書中,我們隨著他的創作旅程,同他一起領受靜觀自得與饒富禪意的幸福美感。



好書中所提及的經典

(1)《莊子》與《蘇東坡集》

閱讀一本書時,若細細地讀,也可發現作者受到其他經典的影響。那麼我們也可去找這些經典來讀,說不定也會有意外的收穫。在李霖燦的書中,他提到《莊子》與《蘇東坡集》都是藝術思想史上兩部必修必讀的好書。他在介紹北宋文同〈墨竹圖〉的倒垂竹軸,與畢卡索〈鬥牛〉(目無全牛圖)所呈現之解剖手法,說:

「如今由『胸有成竹』(蘇東坡評文同的畫)到『目無全牛』(《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的啟發,我們的觀點又擴展到全部人生:胸有成竹是智珠在握,此生藍圖已清晰地在掌握之中。目無全牛則是竅要盡悉,只須輕擊要點,一切困難迎刃而解,那不是最美麗又最快樂的人生嗎?仔細一看文同〈墨竹圖〉的百折不撓,再看一看〈目無全牛圖〉的迎刃而解,我們颯然有悟:原來看畫也可以了『道』,不僅知道藝術之美,同時也洞澈了人生之樂。 」(《藝術欣賞》P102)

的確,「胸有成竹」是意在筆先的超見;而「目無全牛」是通觀全局的明達。講的都是一種「看」的方式與角度。然而,最重要的是,是在藝術的美麗形式中,洞見到「道」的真理。

 



(2)《金剛經》

同樣地,讀李賢文的著作,我們也可感受到他在創作的過程中,受《金剛經》的影響,如《臺灣雲豹回來了》之〈臺灣雲豹三部曲〉:「我曾在這裡」、「我離開這裡」、「我還在這裡」共計九幅之探討「恆在」思想的作品,是受到金剛經「我是,我不是,我即是」三段思辯的啟示而來。《節氣24帖》〈立春・櫻・三世〉一作中,描繪其自家門前的一花三影:地上櫻、水中櫻與鏡中櫻,三櫻同現,隱含了《金剛經》中,不執著於任何時空,強調永恆當下的思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還有〈霜降・花香墨香咖啡香〉一作中,寫上《金剛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提醒自己在人我與萬有之間的無分別心。

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在自然的啟示中,李賢文淨化心靈,以「無我」之心,不受限於外在的時空現象。他說:「無,不是沒有。無,是感官無力觸及的無限大與無窮大。」他所要表達的,是在那超越官感之上,不可思議的無盡之美,是自然萬有的真相神韻,是生命本質的實相尊嚴。

行文至此,我由衷地感謝李霖燦老師、徐復觀老師與李賢文先生。在著作與創作之中,他們傾囊分享藝術的真諦。

親愛的星空之友,希望您們在閱讀的旅程中,真切地感受到藝術欣賞所帶來的生命喜樂,同時也能打開心門,歡迎這些書本的作者們成為你們在現世生命旅途中的屬靈導師,為你們開啟藝術靈眸,洞見生命的奧祕之美,成為「命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