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3/9 電影音樂魔法(一)古典傳奇:千變萬化莫札特
誰是第一位從事電影配樂的古典音樂家?答案不是莫札特。但是如果莫札特活在二十世紀,他一定寫過無數的電影配樂。他的獨特笑聲一定可以穿透無數的大小銀幕。
本次講座試著整理莫札特的代表作品以何等面貌出現在電影世界中?如何抒情?如何瘋狂?又如何雋永難忘?柏格曼、伍迪艾倫、彼得維爾及巴茲魯曼等大導演又如何運用莫札特音樂來鋪陳電影故事?
-
《愛情的煩惱》
《1908 刺殺德吉斯公爵 》
《手機裡的眼淚》
《甜蜜的十六歲》
《巴爾札克與小裁縫》
《阿瑪迪斯》
《刺激1995》
《遠離非洲》
《羅密歐┼茱麗葉》
《魔笛》(柏格曼)
《魔笛》(Kenneth Branagh)
《情留西伯利亞》
《從毛澤東到莫扎特》
《芭比的盛宴》
《曼哈頓》
《刺激一九九五》
《Not Mozart》(彼得.葛林納威)
《楚門的世界》
《莫扎特和鯨魚》
《蘇格蘭之吻》
其實在聽講之前,古典樂對我而言是有點距離的,我既無法很快速的辨別每一位作曲家的風格有什麼特色,也不曾細究樂曲的主題或情境。但這個不安馬上就被打破,莫札特似乎很常被作為「美好嚮往」與「高雅品味」的代表,他足夠高深也足夠通俗,成為了一個一旦現身大家都能立刻心領神會的傳奇符號。藍老師在用字上的精準也是令我非常嘆服的部分,當電影伴隨音樂的放映,老師時不時會說明註解,雙軌並行卻一點都不會互相干擾,反而引導著現場的我們迅速走進劇情的核心,心中只覺得豐富、澎湃。有時放映到一半戛然而止,讓人意猶未盡、心癢難耐,恨不得講座結束界立刻把所有電影都完整看過一遍。(雄獅星空會整理片單給參與者,這點十分貼心。)
講座之後我不禁在思考也許電影是教導我們如何聆聽古典樂,感受其精神性最棒的方式。藍老師在講座中不斷的強調「精準的對位」,無論是音樂與畫面的平行、衝突或是堆疊,都因此而產生出很強烈的感受或帶出不同層次。也明白導演在創作的過程中,每一個精心的選擇都有背後的原因,為什麼選擇古典樂、為什麼是這位作曲家、這首曲子,透過藍老師的解讀,彷彿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原來錯綜複雜卻又和諧的交響曲能如此傳神的表達《羅密歐┼茱麗葉》籌辦貴族宴會既富麗華美又人多紛雜的混亂狀態。或者耳熟能詳的第四十號交響曲(相信很多人認識這首曲子是在S.H.E的〈不想長大〉)不安、哀愁又動人的小調,也能很精確的呈現出三角戀情充滿嫉妒與暗中較勁的戲劇張力。這是過去在欣賞電影時不曾有過的感受與認知。
中間還有一段可愛的插曲,藍老師說他做完了關於莫札特的簡報後,不禁好奇究竟這位古典樂大師的真實面貌,於是在講座前一天又增加了新的一頁,畫面上列舉出「最廣為流傳的莫札特」、「莫札特妻子說僅此一張傳神的莫札特」、「巧克力上的莫札特」及「科學家以莫札特骸骨還原的模型」。台下觀眾更是臥虎藏龍,有人提出傳言莫札特當時長眠於亂葬崗要如何確認身份,立刻有醫學專業背景的觀眾查詢文獻和大家說明,一時之間彷彿置身人文沙龍,有感性的賞析亦有理性的思辯,一來一往讓人深刻的印象。
這個講座很特別的是從開場前到完畢一直都有音樂相隨,感覺整場講座也是一部電影。藍老師將最後一幕定調在小星星變奏曲及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在悠揚輕緩的樂聲中,我們彷彿一起抬頭望向星空,這時我腦中疊合著《刺激1995》監獄裡的囚犯專注仰望著廣播器聆聽天籟的場景,在這一刻,我們都一起置身在由作曲家創造出來的美好時空,我想這就是古典音樂的力量。